双相障碍是怎么引起的

文章来源:济南神安医院

双相障碍,也被称为躁郁症,是一种情绪在躁狂与抑郁两极之间剧烈波动的精神疾病。它如同隐藏在心灵深处的风暴,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。目前,双相障碍的具体成因尚未完全明确,但研究表明,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。


遗传因素:家族中的隐秘线索

遗传在双相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。大量研究表明,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。如果家族中有一级亲属(如父母、兄弟姐妹)患有双相障碍,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这暗示着基因在双相障碍的发病中可能扮演着关键角色。科学家们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(GWAS)等手段,已经发现了一些与双相障碍相关的基因位点,这些基因可能涉及神经递质系统、神经发育和细胞信号传导等多个方面。然而,遗传因素并非是决定性的,即使携带了相关基因,也不一定会发病,还需要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。

神经生物学因素:大脑的微妙失衡

神经递质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,它们的失衡与双相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。例如,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。在躁狂发作时,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可能会升高,导致个体出现情绪高涨、精力充沛、思维奔逸等症状;而在抑郁发作时,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可能会降低,引发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自责自罪等表现。此外,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也可能与双相障碍有关。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,双相障碍患者的大脑某些区域,如前额叶皮质、海马体和杏仁核等,在体积、形态和功能连接方面可能存在异常。

心理社会因素:生活压力的触发

心理社会因素在双相障碍的发病和复发中也起着重要作用。生活中的重大应激事件,如失业、失恋、亲人离世、婚姻破裂等,可能会成为双相障碍发作的触发因素。这些应激事件会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,进而影响大脑的神经生物学过程,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。此外,个体的性格特点也可能与双相障碍有关。例如,具有情绪不稳定、冲动性强、追求完美等性格特点的人,可能更容易患上双相障碍。长期的心理压力、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社交支持不足等,也可能增加个体患病的风险。

双相障碍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,遗传、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相互交织、共同作用。了解这些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双相障碍,为预防、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。同时,对于双相障碍患者,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、支持和关爱,帮助他们走出疾病的阴霾,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。